1891 年,德國海軍軍醫埃里!毬(PaulunErich)先生隨艦來到中國,見到當時上海流行霍亂、傷寒、瘧疾等病,且缺醫少藥,他便離開海軍,先回德國進修醫學。2年后他再次來到上海,在張家浜新馬路(現上海鳳陽路)開辦醫院,醫院取名“同濟”,寓意為德中人民世代友好、同舟共濟。
1908年,為了改變醫院醫療力量的不足,寶隆在德國駐滬總領事館及德國高等教育司的支持下,創建了上海德文醫學堂,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演變成今天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一般簡稱同濟醫學院。
100多年來,雖歷經戰火,幾經搬遷,“同濟醫學院”這塊凝聚著中外幾代醫學家心血、智慧和“同舟共濟,濟世救人”愿景的閃光品牌,一直被傳承下來而且得以發揚光大,并大致經歷了如下幾個發展階段:
醫學堂建立時定名為上海德文醫學堂,成立了董事會。寶隆被推選為董事會總監督(董事長)兼學堂首任總理(校長),全面負責學堂工作。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1907年10月1日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事務。
1924年5月20日,經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因此,5月20日定為校慶日)。1927年8月,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由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主管。
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唐哲任武漢醫學院院長。同年,山東醫學院衛生系學生及部分教師調整來漢與公共衛生學館師生合并,建立了衛生系。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吳在德任校長,裘法祖任名譽校長。
2000年5月26日,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并,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直屬教育部。實行4部一省共建的辦學體制。2000年6月15日中共華中科技大學委員會決定,成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建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委員會。
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東莞,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新興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大量人口涌入,給東莞本不發達的衛生事業造成極大壓力。鑒于此,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吳階平院士的親自關懷和幫助下,同濟醫學院與東莞本土民營企業家合作,于2005年創辦了同濟醫學院附屬東莞醫院,注冊名稱為“東莞光華醫院”,所以這家醫院常被簡稱為同濟光華醫院。
同濟光華醫院于1997年正式立項,2002年開始籌建,并于 4月20日正式奠基,10 月1日開始試業,同年12月8日 正式開業。醫院首期投資5億元,著名泌尿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應祿出任本院首任院長。